2010年前后:楼市将“革命”性调整
2008-01-17 18:48 作者:杨凯 来源:
有关专家近日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拐点。市场经济中,任何的波动都是正常的,没必要过于放大某一时点的“弯、转、拐”现象。预测房价还会上涨一段时间,但涨幅趋缓,不会疯涨。
地产发展如火如荼
人们对近期政策寄予厚望
分析一些一线城市房价出现调整的原因,河北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张凤珠张凤珠说,目前,购房者处于观望状态,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对国家近期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预期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国六条”、“国八条”等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而房价却“越调越涨”,人们对政策效力产生疑虑的时候,近期国家又出台诸如紧缩银根、提高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量等措施,内容更具体,操作性更强,力度更大。
张凤珠表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仅属于短缺经济,而且没有拉开消费层次。房地产开发商追求高效益、见效快,商品的价格、面积、户型越来越倾向于富人,这就难怪占大部分比例的中低收入群体整天喊“买不起房”了。
政府有解决
民生问题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拿出土地和资金,加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量。从目前来看,政策性住房的供应量还远远不够。国家需要出台严厉政策考核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意识到房价和土地价格上涨并非“政府之福”,卖地并非能生财。出让土地是“一锤子买卖”,吃的是“子孙财政”。要让地方政府认识到,出让土地获得的大量财政收入流入左手的同时,还必须从右手流出,并配以相应土地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形成政府保障住房与商品房竞争的局面。这是地方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房地产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充满了矛盾:居民有限购买力与房价不断上涨的矛盾、土地供应瓶颈与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融资渠道狭窄与流动性过剩的矛盾、行业高度景气与产业需要整合的矛盾、执行者与参与者很难兼顾的矛盾、多头监管与统一运行的矛盾、政绩财政收入与控制房价的矛盾、既怕过热又怕过冷的矛盾……”这是中国指数研究院对于中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现状的一段描述,业者最知其中甘苦与冷暖。那么,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房价走势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未来房价小幅
上涨或零增长
“总体观察,未来房价不会也不应出现一边倒的趋势,而是小幅上涨或零增长,不排斥有些地方出现负增长。”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卫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国际性经验表明,房价的暴跌容易诱发金融危机,这是政府必须极力避免的。二是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房价涨幅会趋稳,一些房价非理性上涨过快地区的房价会有向下的较大调整,如果这些政策依然失灵,国家会继续出台更具有杀伤力的调控政策。三是国家对自住型住房需求的鼓励政策将有增无减,同时对投资性住房需求的调控力度不断增强。四是保障性住房比重的增长、中小户型和中低价位住房大量应市,都会拉低房价及其涨幅。同时,加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调整,也会逐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房价收入比应有所下降。
2010年前后会有
整体性调整
对于未来房价走势,中国指数研究院则预测,2008年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原因主要是:一是商品房供应难以快速提高;二是商品房需求仍将保持旺盛。首先,宏观经济的增长提升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其次,目前在我国人口结构分布中,占比最大的人群分布在30-44岁,而这部分年龄层的人往往处于置业高峰期,他们是购买商品房的主力军。第三,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生逐年大幅增加。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还是留在了城市里,5-10年后这些人即面临首次置业的需求。
“房价上涨趋势将趋缓,投资风险在持续累积。”天津市房地产研究会副秘书长刘玉录说,2008年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会出台的物业税和一系列已出台调控政策的落实到位,将使近年来房价上涨的势头得到抑制。他认为,实际上,房价涨幅在不少地方是由少部分住房的交易价格所决定的,再加上许多原始数据来自开发公司,以及地方政府追求托市的取向,在环节上存在着所公布房价失真的可能性。
2006年秋,天津市政府有关部门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89%的人认为天津市房价偏高或很高。刘玉录说,实事求是地说,房价确实已经远远脱离群众的收入,大大超出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对房地产价格泡沫,我们现在就应该予以充分的警惕。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整体性调整,估计最迟应该在2010年前后来到。”刘玉录预测。
摘自《经济参考报》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