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高收入关心房子 低收入关心肚子
2008-01-04 17:53 作者:杨凯 来源:
家庭月均收入5001元以上的居民,对住房价格的关注率24.7%(资料图片)
今天(1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北京发布。蓝皮书中收录的《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农村居民总体满意度略有提升,而城市居民却有较大下降。
《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为3.48分(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下同),与2006年的3.47分基本持平。其中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为3.53分,较上一年度的3.44分略有提升,而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为3.35分,较2006年的3.52分下降约5%。
上述数据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10月进行的入户调查访问,涉及全国7个城市、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和湖北武汉黄陂共8个农村地区的2484名城镇居民和871名农村居民。(7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和西安,7个小城镇分别是浙江绍兴诸暨、辽宁锦州北宁、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等。)《调查报告》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和研究经理张慧共同撰写。
2007年农民收入增速11年来最快
蓝皮书主编、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认为,出现农村提升而城市下降的情况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村粮食丰收,农民收入增长。据李培林介绍,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5亿吨,这是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在农民收入方面,2007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4.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可达8%左右,这是1997年以来近11年间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年份。
其次,在“以城带乡、以工辅农”的新政策指导下,2007年国家对农村的教育、医疗、保障、环境和转移支付大幅增加。据李培林介绍,2007年,农民工工伤和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都已经超过了2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扩展到近3000万人;到2007年6月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农村84.9%的县市区和82.8%的农业人口。
第三,食品价格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正相反,物价的提高对城镇居民生活影响大,而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有一些帮助。
《调查报告》显示,最受关注的物价波动问题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影响有显著不同。粮油蔬菜价格变化对低收入居民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高收入居民,后者对放假的关注程度也明显高于低收入居民。
调查发现,家庭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对粮油蔬菜价格变化的关注率达到45.9%;家庭月均收入5001元以上的居民,关注率下降为20.1%,尚不及对住房价格的关注率(24.7%)。
农村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降至6年来最低
《调查报告》表明,农村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仅有3.21分,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比2006年的3.63分下降10%以上。
这也是农村居民在这项指数上6年来首次低于城镇居民,后者2007年社会治安安全感为3.48分,比2006年的3.46分略有提升。
《调查报告》认为,农村居民亲身经历的不良体验或者耳闻目睹的犯罪事件严重影响了其社会治安安全感。此外,城乡警务资源和警务服务严重失衡,也是影响农村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查表明,60.2%的受访农村居民表示,在当地根本见不到任何治安巡逻人员,48.7%的人表示,在当地看不见任何公安机关的安全提示标语。这两个比例在城市地区分别只有11.7%和10%。
除了警力严重不足之外,农村地区治安警务人员在人员素质、服务态度、警风警纪、执法规范性等方面都与城镇地区有较大差距。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撰写的《2007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在上述四项指标中,城乡差距在8%~10%之间。
城乡居民都对食品药品安全最不放心
此外,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都明显提升。
在“最关注的社会问题”调查中,城镇居民将其排在第三位,排在物价和房价之后,处于医改、社会保障和下岗就业等问题之前。农村居民则将其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对物价上涨问题的关注。
《调查报告》分析认为,城乡居民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食品药品安全现状的反映。调查对城乡居民在餐饮、药品、嫁妆、儿童玩具等若干生活领域中的安全感受的测量结果表明,除了农村居民对于家庭装修安全感和家庭装修费用安全感的赋值超过3分,在其余各项上,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均在3分以下,尤其是对药品最缺乏安全感,分别只有2.37分和2.32分。 (滕兴才)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