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房价继续蹿高 幕后推手扭曲楼市

2007-12-25 17:57    作者:杨凯   来源:  

转型年、井喷年、调控年?在风云变幻的 2007年,房价疯涨让百姓心痛:“我们基本买不起房了。”

  岁末将至,密集的调控政策终于让狂飙的房价有了松动。1998年,中国正式启动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经适房“面向中产阶级”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随着“三房”对接系列政策的推出,老百姓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正所谓“安居一梦,十年轮回。”

    转型年、井喷年、调控年?在风云变幻的 2007年,房价疯涨让百姓心痛:“我们基本买不起房了。”

  “狂涨不需要理由”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半年平均涨幅都在6%左右;下半年涨势迅猛, 7至11 月涨幅分别是7.5%、8.2%、8.9%、9.5%、10.5%。一些大城市更是以平均两位数的涨幅持续上涨。

  房价上涨速度之快,已经能和资本市场相比。以北京市为例, 7 月下旬,中大恒基发布研究报告称,北京今年上半年住宅开盘均价为 12655 元 / 平方米,同比 2006 年上涨了 42.3 %,涨幅惊人;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 10 月北京住宅售价上涨 15.3 %,已连续 6 个月涨幅超过两位数。

  “狂涨不需要理由。”2007年,开发商私下说的一句话,成为这一年度最令人震撼的经典名言: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

  调控新政 收紧楼市

  与房价蹿升相应的,是 2007 年紧锣密鼓的房地产调控。

  3 月 5 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把这算做动员令,接下来,全年调控新政不断,土地、信贷、税收、金融等手段频出。

  首先是收紧消费环节的信贷闸门。央行今年连续6 次加息, 10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前所未有;并与银监会联合下发了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的通知。

  其次是加大供给环节的调控力度。一是对土地增值税进行清算,向企业征收 30%至60% 不等的土地增值税;二是限制开发商囤地。

  在强化“90 平方米70% ”导向作用的同时, 2007 年底还颁布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以此保证中低收入者住房,抑制房价。

  调控新政让楼市陷入僵局。在 10 月份房价大涨的同时,全国许多大城市的房市却一片低迷,纷纷处于“有价无市”的局面。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的交易量都已经大幅萎缩。深圳“十一”黄金周期间市场只成交 82 套。(见2007年12月3日本报第1版《楼市在寒冬中变脸》)

  幕后推手 扭曲楼市

  “有价无市” 是各方对房地产最一致的认识,开发商、学者、政府都认为是扭曲的楼市,但在谁是房价的主要推手上却有不同的认识。

  知名地产商任志强在其博客中惊呼:中国的房市疯了。他认为,政府也挤进了房市之中,将土地作为发财的工具,用“招拍挂”和垄断合一的方式推波助澜,让土地的价格飞涨。

  政府部门则认为开发商“捂盘惜售”助推房价。典型事件是北京东区某楼盘“一栋楼捂出一个亿”。该楼盘 113 号楼于 2005 年 7 月 17 日就已获得预售许可证,但该项目一直到 2006 年 3 月 18 日才首次开盘。

  也有房地产专家认为,房地产领域的腐败抬高房价。本应当担任调控主角的政府和有关部门,身陷利益之中,他们也像开发商一样从房地产市场中获利,执行中央调控政策的动力不足。(见2007年8月31日本报第8版《房价疯涨谁是幕后推手》)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对媒体公布,非法批地的案件,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涉及政府为违法主体,占用涉及土地面积的 80% 。

  再出重拳 拴紧“野马”

  为了拉住这匹“野马”,自今年下半年起,第三次宏观调控加大力度。打击开发商捂盘哄抬房价、采取金融政策平抑房产投机等政策组合拳频频出击。

  “老百姓总告诉我,不要忘记房价。” 11 月 21 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参观保障性住房时发出感慨。随即出台了经适房、廉租房等系列政策。专家表示,这一系列政策已经表明了政府调控的态度,楼市需求将被分流。廉租房是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经济适用房将用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中高档商品房则用完全市场的方式来分配。

  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国家督察组,已于 12 月初奔赴全国 10 多个城市,检查各地落实既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情况。其中房价与供应结构调整,将成为检查的重点。

  临近年底时,楼市的销售也似乎在步入寒冬,直接的表现就是成交量在急剧萎缩。11 月上旬,深圳新房日均成交仅在 30 套左右;在北京,一些房地产公司也开始变相降价,通过“买房送精装修”、“送全套家具家电”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促销。(见2007年12月19日本报第7版《“第二套房”标准统一,房贷新政四大看点》)

  随着“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第二套房贷以家庭为单位计算”两记重拳的实施,房价初显“拐点”迹象,各方都在博弈中密切关注着走势。

  明星地产商潘石屹在其博客上撰文:“迎接暴风雨。”新的调控风暴即将降临,明年我们再回首房地产行业时,会不会还有这样的感受DD房子更贵、开发商更富、政府更着急?

    关键词  

    1 土地增值税

  2007年1月16日,国税总局下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土地增值税,税率为30%至60%不等。这是2007年政府释放出持续调控房地产业的第一信号。

  2 物权法

  2007年3月16日,历时14载、8次审议的《物权法》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高票通过,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物权法》关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70年满后自动续期”、“车库归属由当事人用出售出租等方式约定”、“征收单位、个人房屋等不动产应给予补偿等有关规定”,践行了“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理念,迈出了保护私有财产里程碑的一步。

  3 “三房”对接

  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11月30日,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要求经适房供应对象要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经适房、廉租房、限价房的无缝对接,使社会保障性住房有了一个系统的体系。业界认为,这是“安居一梦,十年轮回。”

  4 叫停小产权房

  6月18日,建设部发布《关于购买新建商品房的风险提示》,明确表示“城市居民不要购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因为“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此类房屋,将无法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小产权房在“非法”运行10年后被叫停,是百姓面对房价居高不下的无奈选择,也折射出土地问题上的城乡差异和监管盲点。

  5 国土部39号令

  房价居高不下、“地王”频创纪录, 国土资源部10月10日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39号令),直指土地开发市场的囤积土地问题。该规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新《规定》明确,土地受让方未缴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不得向其发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

  6 第二套房首付四成

  9月27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随着12月11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明确第二套房贷政策应以“户”为单位进行执行,楼市初显“拐点”迹象。

    房价取决于政策执行力(展望2008)记者 李忠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的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央行、银监会界定“第二套房贷”以家庭为单位。年底的这两则消息,让人们对明年的房地产充满了更多期待。

  在 2007 年严厉的房贷新政、住房保障政策出台后,深圳、上海等地房价应声而降,是真的下降还是散布虚假信息对抗调控?时间很快会做出回答。

  如果这些政策执行到位,一定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能进入市场,会增加住房的供应量,有效缓解需求,形成梯级消费,也会使商品房市场在价格预期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

  问题是,究竟会有多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会投入市场?当前土地转让收入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会拿出多少地,完不成任务有没有问责,充满变数。

  还有,明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估计通过加息是常用手段。这一政策必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产生结构化影响,一方面抑制了中低收入者自住需求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者投资投机需求将积极入市,也有可能推动房价继续上扬。

  实际上,如果房价继续飙升,政府有可能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措施,物业税就是其中之一。此举也会使一二手楼市的价格升势明显减缓。

  《市场报》 (2007-12-24 第05版)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