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不食人间烟火 买得起房怎能靠弹性

2007-11-14 18:37    作者:杨凯   来源:  

要房住,不买即租,这也是住房消费的一种,而高房价显然会带来高租金,这部分人的住房消费能力怎么会对收入不敏感、无弹性?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日前表示,眼下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该数字较20年前增长了100倍,这是我们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所在。

  在房价涨势逼人的今天,听到“买得起”的信息真是令人欢喜,然而纵观专家发言,找不到一处可支撑“买得起”的确切数据。该判断来自调查还是估计?何谓买得起?在哪买得起?买多大面积的房子算买得起?追索无据,姑且接受30%的推理,可再一思量“20年增长100倍”的逻辑,又让人难以获得与专家同样的信心。

  20年前,大行其道的还是福利分房。那时就算有人知道凤毛麟角的商品房在哪里,也绝想不到它们和自己有何干系。既无全民化交易, 又何来买得起买不起?将住房福利化时代与住房商品化时代放到一起抚今追昔,除了徒增“信心”,还有什么意义?

  据陈淮分析,我国城镇居民20%属高端群体,20%至25%属低收入人群,这两类人的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都不敏感、无弹性。剩下50%左右的群体年龄在28岁到40岁之间,个人财富增长快,住房消费需求强,其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高敏感、高弹性,正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希望所在。

  不知如此重要经济的依据据何划定,我们仅来讨论所谓的“敏感”与“弹性”。

  首先,高端群体,或如专家所言,这类人今年挣多少钱是不影响他们住什么房子,但收入水平(尤其是激增的财产性收入水平)、政策调整及相关条例变迁难道不影响其投资什么房子?作为囤房、炒房的主力军,其收入对房价真的不敏感,他们的需求真的无弹性?

  其次,低收入人群面对高不可及的商品房可能会发出“一声叹息”,但他们不可能因此选择幕天席地。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实际享受过廉租房政策的家庭仅26.8万户,占全国城市家庭的0.15%,超过95%的城市家庭需自己解决住房问题。要房住,不买即租,这也是住房消费的一种,而高房价显然会带来高租金,这部分人的住房消费能力怎么会对收入不敏感、无弹性?

  最后,被大大看好的28岁至40岁城镇居民,他们的住房消费能力对收入的确高弹性,但这种弹性完全建立在拼命挤压除住房消费外的生存空间基础之上。对许多白领来说,成为有房一族的代价是掏空父母积蓄、生活质量降低与长期债务危机。该人群具有无限压缩生活水平的能力,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无法躲避的需求刚性。

  对于房价与家庭收入比,联合国人居中心的上限是3∶1,世界银行的上限是5∶1。上海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668元,三口之家合计为6万元左右,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以100万元计,就16倍于家庭收入,而北京房价收入比与此相当。在这种情况下,专家还认为房产市场发展就指望着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高弹性”,如此言论屡屡出自“专家”之口,不知是专家不食人间烟火,还是无需为买房掏钱。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