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掉进面积陷阱 3条对策让你防被忽悠

2007-11-01 18:05    作者:杨凯   来源:  

如此一来,商品房实际交付面积大大超出预售面积,购房者却由于按实结算条款在先而被迫买下自己本不需要的面积。

  商品房预售合同中一般有实际交付面积与预售面积不一致时的处理条款,其中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按实结算”,即约定按实测面积与约定面积间差,双方按价款多退少补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看似公平,却极易使购房者掉入合同陷阱。日前,合肥市刑事辩护委员会委员高明生律师做客新安百姓讲堂,为人们分析了这种合同陷阱,并提出防范的对策。

  “公摊”成为障眼法

  高明生律师说,人们理解的面积不一致一般是合理误差范围内的不一致,但事实上无论预售时的暂测面积还是交付时的实测面积,由于有“共用面积分摊”,往往让消费者一头雾水。不良房地产商利用购房者缺乏房屋面积计算知识而大做文章,或故意小房大卖,或有意提高设备层的层高而将本不应分摊的设备层摊入公用面积,或将本应该免费提供的物业管理用房的面积摊入公用面积。如此一来,商品房实际交付面积大大超出预售面积,购房者却由于按实结算条款在先而被迫买下自己本不需要的面积。

   3条对策防陷阱

  高明生律师建议,购房者在签订预售合同的有关面积条款或面积争议解决条款时,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第一,约定按所购商品房分户门以内的建筑面积结算房价款。这样尽管房价看起来高一点,但价款对应的房屋面积比较直观,便于面积纠纷的处理。

  第二,约定明确套内的建筑面积与共有分摊面积。因为商品房套内的建筑面积与分摊的共有面积是有一定比例的,分摊的系数越高,购房者的得益也就越少。因此购房者在签订有关面积争议解决条款时,既要使套内的建筑面积不能少,又保证公用分摊面积不能多。

  第三,约定将有关管理规章中面积管理条款作为解决面积争议的条款。在建设部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许多省市的房地产交易管理办法中均有解决面积争议的规定,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对于购房者的保护,但由于这些文件仅仅是行政管理规章,不能作为法院民事审判的准据法,所以购房者应当要求明确约定适用这些文件中有关解决面积争议的条款。根据合同自由的民法原则,双方合法约定的条款就是法律。

  “不可抗力”休滥用

  购房者经常会遇到房地产商迟延交付的问题。迟延交付情况发生后,房地产商为了逃避违约责任,往往罗列一大堆所谓客观原因诸如遇到重大技术难题、水电气配套迟迟不到位、遭遇恶劣天气、竣工验收手续复杂等等来搪塞消费者,并统统称之为“不可抗力”。

  高明生律师称,法律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它是指不可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而房地产商所罗列的“不可抗力”根本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购房者莫被不法房地产商用“不可抗力”所欺骗。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