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房价高涨 大都市怎样才“宜居”?

2007-09-14 23:11    作者:杨凯   来源:  

“宜居”,或许并非衡量城市的惟一标准,但却如同一面折射现实的镜子,映照出许多城市在华丽外表下潜伏的诸多问题。

  ■新闻背景

  国内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显示,在国内城市中,北京最“宜业”、“宜游”,上海最“宜商”、“宜学”,而深圳最“宜居”。作为新兴经济发达的移民城市,深圳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几方面的排名都很高,成为全国最“宜居”的城市。

  金台时评:没有“易居”,谈何“宜居”?

  其他城市的“宜业”、“宜游”、“宜商”、“宜学”暂且不提,单看深圳“宜居”这一头衔――“全国最宜居的城市”,就让人相当不解:作为时下全国房价增长领头羊,同时也是住房交易价格最高的深圳,如何“最宜居”?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同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其中,深圳的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0.8%,高居所有70个大中城市之首。而另据统计显示,8月份,深圳一手住宅成交均价已高达19413元/平方米。而同期,以房价高著称的北京、上海,商品房平均成交价格,亦不过1万/平方米。这意味着,一套同样面积的住房,在深圳平均可以卖出整整相当于北京、上海两倍的价格。

  当然,笔者无意否认深圳在“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出色成绩,以及这种成绩对于其城市“宜居”的重要意义,但问题是,如果一个城市不能首先确保其居民在房产购置上足够低廉,降低居住于该城市的生活成本,即使“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再好也难言“宜居”,换言之,没有“易居”,谈何“宜居”?

  或许,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其辨别和判断的标准,依据是十分纷繁复杂的。但从朴素的生活逻辑上看,所谓“宜居”,首要的基础显然只能是“易居”,即在居买成本上足够廉价、具有较为宽松的可获得性,让尽可能多的居民买得起、住得下,所谓“民以食为天,家以居为先”。而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可能进一步谈包括“安居”、“乐居”在内的“宜居”具体内容,如体现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准的空气质量、绿化面积、求学就医条件等等居住配套环境。

  事实上,对以房价高涨为代表的生活压力的焦虑不安,近年来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深圳居民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症候,而随之而来的又是,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归属感不断下降。

  城市“宜居”,当然不能没有公共服务环境的适宜,但同样也离不开居住价格、生活成本“便宜”、“合宜”,以及建立在所有这一切基础之上的精神、心理上的“心宜”、“情宜”。――我想,这不仅是深圳这个城市所需要的,也是国内所有有志追求“宜居”发展目标的城市,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

  辨析:大都市怎样才“宜居”

  “宜居”,或许并非衡量城市的惟一标准,但却如同一面折射现实的镜子,映照出许多城市在华丽外表下潜伏的诸多问题。此次国内“宜居”城市榜发布,一些大都市意外落选,其实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一些启示。

  启示一,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大都市的人口、管辖范围、城市面积都可谓是巨型的,但在这些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无法兼顾的问题,可以说城市是越大越不好管理。诸如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物价指数过高等因素,都与城市规模过大有关。

  启示二,一味的追求城市功能的大而全,并非一座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正确目标。以北京为例,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功能过于繁多。记得早些时候,有关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就引发过诸多专业人士的探讨,但最终这一探讨不了了之。如果城市发展都追求大而全,难免带来“宜居”问题。

  启示三,房价并非越高越好。近几年,大都市住房价格不断上扬。有些官员和地产商竟然公开宣称,高房价能够提高城市竞争力。而事实上,这次一些大都市无缘“宜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房价太高。

  每座城市定位不尽一致,但有一个目标是应该首先确定的,即无论城市功能有多么强大,都不该忽略“宜居”这一指标。这应该是每座城市为之奋斗的一个终极方向。

  某种程度而言,“宜居”城市的榜单犹如一个矫正器与风向标,登上此榜者说明前期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而未能入选者,则必须反思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为达成“宜居”的目标,做了多少努力。毕竟,于最基本的层面看,城市首先应该是适宜人们居住的,是应集优美的环境与舒适的居住条件于一体的城市,而非令人感到居之大不易的城市。

  反思:只有“宜居”才有幸福感

  这真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对比,在城市排行中,北京综合排名第一,且荣膺全国最“宜业”和“宜游”城市这两顶桂冠,然而却无缘“宜居”城市。原因很简单,受到交通和房价的掣肘。北京的交通拥堵众所周知,首都是“首堵”的谑称即是明证;北京的房价之高,更是让许多人有切肤之痛,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居民认为目前北京房价太高。

  有人说,城市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首先应该满足人居住的需要。诚然,只有居易,才可能“宜居”。居不易,甚至居住很难,居住困苦,终日不得安心,就不可能心情愉悦,拥有幸福感。不容否定的是,一个城市不管如何“宜业”、“宜学”、“宜商”、“宜游”,它的终极指向应该是“宜居”。评价“宜居”城市一般有六大方面: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以此打量北京的“宜居”程度,北京确实算上“宜业”和“宜游”了,但远远谈不上“宜居”。北京作为首都,是首善之区,北京无缘“宜居”城市,显然具有启示意义。

  从“无缘宜居”到“宜居”,要走多少路?只要房价不那么畸高,不那么疯涨,只要交通拥堵能够得到缓解,只要污染得到遏制,只要多一些以人为本,等等,“宜居”并非遥不可及。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拿出足够的决心和智慧。比如,让房价真正得到遏制,实现普通百姓“居者有其屋”的愿望。

  当然,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只与房价有关,还与是否健全的公共服务、是否保证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是否包容的胸襟有关。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课题组组长连玉明就表示:“宜居不宜居,外来人口说了算。”因为外来人口更能敏感地体味城市是否宽容,他们更有置身其中、度身其外的切身观感。

  “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每一个城市都应该从“宜居”做起,最终让居民拥有幸福感。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