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房价就是不说半个“降”字?
2007-09-12 18:03 作者:杨凯 来源:
9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发出了一声欢呼:“房改10年新政:重新落实保障多数人住房政策”,报道说:十年一次、万众期待的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于8月24日至25日在京召开。看来会议的级别不低,姿态也不低,但是,草民对记者先生的大作题目有一点没有搞清楚,就是何谓“新政”,既然是“重新落实保障多数人住房政策”,是不是说明以前有一个“保障多数人住房政策”的“旧政”,那么又是不是说,在10年前的上一次“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上,住房朝向“市场化”解决的方向替代了“保障多数人住房政策”的“旧政”,变成了当时的“新政”,而今来一个“否定之否定”,恢复了原来的“政”成为再一次的“新”。当然,对广大具有住房刚性需求的、中低收入的“寒士”来说,一句“保障”,有聊胜于无,因为,众人对中国当下的房价实在是失去了信心,或者说已经寒心了。
草民注意到,在报道中,网络转载的编辑者为其中一个章节加了一个小标题,叫做“房价不稳将追究地方政府责任”,其中描述道:会议要求,“省级政府对辖区内住房保障、住房供应和房价稳定工作负总责,市县政府是责任主体”。把“房价稳定”和住房供应及住房保障一起,作为对作为“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进行住房行政考核的三大内容,表明中央高层对地方政府在抑制房价上的‘无能为力’,已经感到难以容忍。”,但是,草民以为,这个所谓“责任制”的内容,会更加加剧广大中低收入民众的疑惑乃至于“绝望”,为什么呢,因为“稳定”,因为按照字面理解和通常逻辑,所谓“稳定”,就是指当前的房价水平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需要“稳住”不动的水平,甚至还有一点“稳中有升”,小步慢跑的涵义在背后。
问题在于,中国目前的房价,是需要“稳定”还是需要“变动”,但凡有一点常识和良知、有一点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应脱不开一个字――“变”,而且要“大变”,不是小变,而变化的取向不是“升”,而是降。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年来社会的上层精英们一直鼓吹要“与世界接轨”,私有化在“接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在“接轨”、“拉开收入差距”也就是贫富差距在“接轨”,但是,偏偏房价、住房政策就是不“接轨”。
先看房价,国际通行的房价高低标准是“房价收入比”。据同一篇报道引述韩国国土研究院的本国调查资和国际比较资料:当一个地方房价收入比超过5的时候,国际惯例就认为该城市房屋购买力“极低”;当一个地方房价收入比超过6的时候,就会被国际上公认为属于房地产泡沫区;当一个地方房价收入比超过7以后,就会被世界上公认为“国际房价最难承受地区”。韩国首都首尔的比值为7左右,据说已经引起民怨。而中国大陆距调查,中心城市已经普遍超过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而中国的收入分配的状态,是绝大多数人处于“平均线”以下,比如北京的职工年平均收入是3万多一点,而60%的职工,达不到“平均数”,即便是达到“平均线”者,以北京城区目前的房价,以70平方米“小户型”为标准,其房价收入比也在20左右了。
再看住房政策,自从住房“改革”向市场化方向大踏步迈进以来,除掉少量往往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经济适用房”而外,无一不是靠“无形的手”来控制房价,以至于到达今天的“辉煌”。远处不说,近看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的香港,富人的“半山海景”豪宅动辄数千万,但大部分普通的民众的住房,由政府采用廉价、廉租两种方式解决。记得在殖民地后期,港英当局听任房价飙升,民众怨声载道,特首董建华宣布,每年由政府的公营房屋建设部门供应8万5千套低价住房,被称为“八万五”政策,平抑房价,高房价立马应声而下,以至于一些因房价下跌加上金融风暴导致成为“富翁”的中产阶级,反过来埋怨董建华的“八万五”政策。
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的房地产业被冠以“支柱产业”的桂冠,成了各地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火车头”。一般意义上看,“支柱”就是一个整体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其核心内涵应该是科技水平、制造水平、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能够支撑、拉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以往的支柱产业是铁路、钢铁、石油、飞机和汽车制造业,现在是航天、信息产业。反观中国,在房地产的“挟持”下,各个阶层都“绑定”于高房价,要么食利、要么还债,无力、无欲望消费工业品和进行投资创业,怎样拉动国家其他制造业的发展?畸形发展的房地产业为中国现代化埋下不少隐患。国家缺资源,人民没钱,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在。
无论怎么看,也轮不到起基本生存条件保障作用的住房建设来担当“支柱”,如果非要说“支柱”,那就应该是社会稳定、社会公平、资源合理分配的“支柱”,当然有人说,房地产“带动”了多个“配套”产业,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如果刨掉房地产寡头、地方政府的高额收益,使房地产成为公益性保障事业,不是同样能够“带动配套产业”么,因为早有一些看到了疯狂背后危机和黑暗的房地产承包商出来透底,说建筑成本其实多年未变或者变之甚少,就是说,上游、配套产业的利益,与房价关联不大,还有房地产商抱怨说,地方政府得到了房地产暴利的40%左右。
所以,草民一见到“还是要稳定房价”,就感到一丝好笑和悲哀,不夸张地说,各级政府的明暗推动,开发商丧德,银行的实质性支持,形成了一根利益链条,而成本和后果,由全社会的金融体系和民众最终买单,如果是真心地想为民众在住房问题上办好事、办实事,那斗胆问一句:为什么对房价就是不说半个“降”字,说一个“降”字的难度究竟有多大?(文/rumblefang)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