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贷款“限贷一次”到底限住了谁?
2007-09-06 18:15 作者:杨凯 来源:
南京日前出台暂停对购买第二套住房者发放公积金贷款及收窄贷款额的新政,自9月1日起,公积金贷款“限贷一次”,即曾办理过住房公积金贷款、再次购房申请公积金贷款暂不获批;另外,夫妻双方有一方曾办理过公积金贷款、再购房也暂不办理公积金贷款。
尽管这是一条地方新闻,但因为涉及楼市新政这一敏感话题,所以迅速高频率传播,并引起强烈的争议。
房价高企是民众不能承受之重。对于这一新政的出台,南京公积金管理中心对新政出台的解释是“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及“公积金贷款额度吃紧”。乍一听完全合情合理,但仔细分析起来,会发现其有隔山打牛之嫌。
据悉,2007年南京市政府给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定的贷款指标是45亿元。截至6月底,今年南京市归集公积金为22.96亿元,但放贷总额高达24.50亿元。公积金透支显然必须引起重视,但是,“惜贷”能治得了标却治不了本。现在加息成为宏观调控的家常便饭,但公积金利息却低于银行存款利息,这样便导致了公积金的“流失”。
换句话说,如果提高公积金利息,则是激励之举,大家都愿意多缴存公积金,管理部门总账上也不至于透支那么快、那么多。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所以南京选择了“限贷一次”的制约型措施。其结果不但可能无法真正抑制公积金贷款乱相,反而打击了民众缴存公积金的积极性。
是选择激励来取得多赢,还是通过约束来克制眼前的所谓“损失”,这有点像做小学的逻辑推理题。事实上,南京出台这一新政,犯了一个低级的逻辑错误,即以偏盖全。刚参加工作不久、经济压力紧张的年轻人,他们也会选择公积金贷款,但买的一般是小户型或二手房,为的是过渡一下,现在的新政无异于逼着这一群体买大房子、买新房,因为公积金贷款限贷一次,所以必须“物尽其能”!
对房产投资者来说,影响则微乎其微。由于是投资性质,商业贷款与公积金贷款的利息差并不是影响其决策的关键因素。所以现在来个公积金贷款“限贷一次”的新政,只是隔靴搔痒,除了能在他们心里引起几丝反感的涟漪外,并不会打消其炒房的想法。
事实上,现在不少房地产商越来越不愿接受公积金贷款的客户,甚至第一次用公积金贷款,房地产商也会推搡,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公积金贷款流程繁琐,周期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接受公积金贷款不能给房地产商带来什么“实惠”。由于房地产商话语权重处在上风,购买者公积金贷款遭拒,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另一方面,不排除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拿着公积金乐此不疲去大搞“投资”了,据新华社8月27日报道,兰州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原主任陈其明与银行高管、房地产公司老板联手挪用公积金1.17亿元一案终审宣判。政务不尽透明、公积金投资及收益信息无法受到阳光监督给了陈其明们“便利”,谁能给普通购房者或公积金贷款者便利呢?
建设部此前发文要求地方政府公积金增值部分用以廉租房建设,现在廉价房风潮雷声大、雨点小,南京又来了公积金贷款设限新政。我们必须承认南京市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一新政真正实施起来,恐怕会伤了真正需要保护和帮助的人。
“南京样本”给其它省市地方政府最大的启示,就是防止不经意间“逼使”中低收入者这一房价上涨最大受害者变得愈加窘迫。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