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发展报告发布 持有型物业增加
2007-07-25 17:04 作者:杨凯 来源:
由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和中国商业地产联盟最近发布的《2007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商业地产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由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和中国商业地产联盟最近发布的《2007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商业地产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持有型物业明显增加
商业地产的营销模式从发展初期的以“产权式商铺”为主要销售模式开始逐渐被经营持有型物业所取代。据中国商业地产联盟2007年年初对699家商业地产开发商的网上问卷调查显示:选择“只租不售”模式的达到了39%,而在2006年的调查中,选择持有型物业比例仅为21.4%。
大项目集中放量
报告认为,2006年北京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翻倍,其主要因素是为了赶奥运会商机。2007年北京投放市场的大型商业项目有美罗城、新三里屯、鹏润国际时尚购物中心等数十个。上海也因世博会概念和打造高档商品天堂理念而大项目层出。
宝龙、明发等福建系地产商在无锡、扬州、青岛等地相继开发四五十万平方米之巨的商业项目,恒隆、华润、万达等公司在沈阳、大连、杭州、无锡的项目规模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
根据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对开发商已开发商业地产类型的调查,开发集商业、写字楼、酒店、住宅、公寓等于一体的综合体占据的比例最高,达到29%。
商业与地产迈向深度合作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连锁商业企业“强强联合”已经逐渐成为趋势。随着零售业和商业地产市场竞争加剧,零售企业进一步扩张和商业地产开发商提高项目成功率的压力,将使双方合作需求进一步加强,预计这一模式将在2007年继续向深度发展,并改变商业地产的开发格局。
大中型城市 开发布局多中心化
随着城市居住区域的变迁,城市传统的商业中心已经无法满足新兴居住区的消费和购物需求。
新建小区规模的扩大、交通的大幅改善、服务人群较高的消费能力以及商业竞争环境相对平缓,均为一定规模的商业物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区域的商业中心逐步形成。
二三线城市成投资新热点
在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后,很多国内外商家店铺在一线城市的布局已经趋于饱和,因此纷纷开始关注更为庞大的中小城市市场,区位和交通优越的二线城市逐渐成为商业地产投资的新宠。
二三线城市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例如,香港商业地产巨鳄恒隆地产2007年以前在上海以外的内地其他10个城市,每年购入3-4块大型土地,共建约10个购物商场,投资金额预计将达200亿港元-250亿港元。这种发展势头在2007年将继续保持。
持有型物业明显增加
商业地产的营销模式从发展初期的以“产权式商铺”为主要销售模式开始逐渐被经营持有型物业所取代。据中国商业地产联盟2007年年初对699家商业地产开发商的网上问卷调查显示:选择“只租不售”模式的达到了39%,而在2006年的调查中,选择持有型物业比例仅为21.4%。
大项目集中放量
报告认为,2006年北京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翻倍,其主要因素是为了赶奥运会商机。2007年北京投放市场的大型商业项目有美罗城、新三里屯、鹏润国际时尚购物中心等数十个。上海也因世博会概念和打造高档商品天堂理念而大项目层出。
宝龙、明发等福建系地产商在无锡、扬州、青岛等地相继开发四五十万平方米之巨的商业项目,恒隆、华润、万达等公司在沈阳、大连、杭州、无锡的项目规模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
根据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对开发商已开发商业地产类型的调查,开发集商业、写字楼、酒店、住宅、公寓等于一体的综合体占据的比例最高,达到29%。
商业与地产迈向深度合作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连锁商业企业“强强联合”已经逐渐成为趋势。随着零售业和商业地产市场竞争加剧,零售企业进一步扩张和商业地产开发商提高项目成功率的压力,将使双方合作需求进一步加强,预计这一模式将在2007年继续向深度发展,并改变商业地产的开发格局。
大中型城市 开发布局多中心化
随着城市居住区域的变迁,城市传统的商业中心已经无法满足新兴居住区的消费和购物需求。
新建小区规模的扩大、交通的大幅改善、服务人群较高的消费能力以及商业竞争环境相对平缓,均为一定规模的商业物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区域的商业中心逐步形成。
二三线城市成投资新热点
在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后,很多国内外商家店铺在一线城市的布局已经趋于饱和,因此纷纷开始关注更为庞大的中小城市市场,区位和交通优越的二线城市逐渐成为商业地产投资的新宠。
二三线城市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例如,香港商业地产巨鳄恒隆地产2007年以前在上海以外的内地其他10个城市,每年购入3-4块大型土地,共建约10个购物商场,投资金额预计将达200亿港元-250亿港元。这种发展势头在2007年将继续保持。
admin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