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得不买房 解读买房者百家心态
2007-06-29 16:47 作者:蒋华 来源:
排队买房
▲高价位下买房实属无奈选择。 (资料片)
一夜之间房价大涨。新华社发
“买房还是租房”一直是人们普遍争论的话题。龙永图日前指出:“每个人都想买房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龙永图的观点对不对?百姓心里又是怎么想的?调查显示,在1.6万名自愿表态的网民中,65.3%的人并不赞同这一观点。
■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安居才能乐业。
■在很多人眼中,现在买房意味着以后可以在房子上少花钱,因为没人知道猛涨的房价什么时候才能稳定下来。
■“看到房价这么一个劲儿地疯涨,就算是啃老、当房奴,也要下狠心买啊。不买就是吃亏!”
■“同样大小的二手房,月租金已经到了1700元;如果买,每个月的月供也就是2000元左右,为什么不买呢?”
■“整天担心房租明年会不会涨,明年房东还租给自己吗,房子到底可以不可以装修,万一装修了,等退房的时候,房东能赔我装修钱吗……我认为,自己拥有一套房子是必须的,是安定、幸福生活的根基。如果连根基都没有,哪来的幸福,哪来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有房子才有家的感觉。”那些自己拥有房子的人,往往喜欢说“回家”;而很多租房住的人则习惯说“回我住的地方”。
■“婚姻及家庭幸福”是附着在住房上的最大意义。“有房”,无论是在征婚广告上还是在谈婚论嫁时,几乎都与“幸福”紧密相连。
■“户口信息”是住房的又一大意义。在一些城市,有了房子才能落户口,落了户口才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城市,否则便会一直被“外地人”的“阴影”笼罩着。
■“子女的上学机会”也是不得不买房的理由。
最近,在南京“对话中国”高层论坛上,龙永图在分析当前房地产状况时称:“最主要的症结在于,老百姓没有改变观念,每个人都想买房,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你更愿买房还是租房”的调查,短短3天时间就吸引了1.6万余名网民参与。结果显示,65.3%的人并不赞同龙永图提出的“观念”问题。在面临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时,84.2%的人作出了一致的回答:买房。
现在不买 以后更贵
现在买房子是现实选择,是被逼出来的
没人知道猛涨的房价什么时候才能稳定下来。
“为什么要买房?眼瞅着房价往上蹿,为什么要等到涨起来之后才买?”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小万这样反问记者。
小万是北京人,5年前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她家附近的一个楼盘售价是每平方米3000多元,“当时已经觉得非常非常贵了。”可如今再看,那个地段的房价早已过万了。
2005年,尽管刚工作两年,手头并没有多少积蓄,小万还是在父母的资助下贷款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是看明白了,房价涨得这么快,早买不是能省钱吗,就这么简单。”
工作3年的小周最近也一直忙着到处看房,“我算了一下,在北京地段稍好一些的一居室,月租金已经到了1700元,甚至更高。如果我买一个同样大小的二手房,每个月的月供也就是2000元左右,为什么不买呢?”
从2004年开始,国家就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小周也一度观望,盼着房价能“正常一些”。但事与愿违,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并没有阻止房价猛涨的势头,甚至“每调控一次,就报复性地上涨一次”。有些房地产开发商甚至放言,北京房价还要再涨10年。
“我也不知道以后房价会涨还是会跌,但我买房是自己住,是涨是跌都无所谓了。”小周说。
来自湖南的吴天觉得,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想买房,而是现实逼得大家不得不买。“比如现在我的同事们,刚工作不久,根本还没有买房的能力,但看到房价这么一个劲儿地疯涨,就算是啃老、当房奴,也要下狠心买啊。不买就是吃亏!”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在很多人眼中,现在买房意味着以后可以在房子上少花钱,因为没人知道猛涨的房价什么时候才能稳定下来。
有了房子 才有家的感觉
调查显示,愿意选择租房住的人只有15.8%
去年4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已购房人群中,有91.9%的人办理了按揭。在他们当中,又有31.8%的人月供占到收入的50%以上,大大超越了国际通行的占月收入1/3的房贷警戒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尚不具备支付能力的情况下贸然买房,势必带来生活质量的直线下降。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租房是不少人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龙永图提供的数字就表明,美国有六成居民用租赁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
而在当今中国,调查显示,愿意选择租房住的人只有15.8%。至于原因,69.5%的人觉得“有房子才有家的感觉”。
“整天担心房租明年会不会涨,明年房东还租给自己吗,房子到底可以不可以装修,万一装修了,等退房的时候,房东能赔我装修钱吗……我认为,自己拥有一套房子是必须的,是安定、幸福生活的根基。如果连根基都没有,哪来的幸福,哪来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网友这样留言。
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自己拥有房子的人,往往喜欢说“回家”;而很多租房住的人则习惯说“回我住的地方”。
调查中,45.5%的人把“是否拥有自己的住房”看做反映一个人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排在“各项社会保险的完备程度”(62.3%)和“收入水平”(53.0%)之后,列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住房这一指标在人们心中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日常生活支出”、“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是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等指标。
房子的意义 超出房子本身
如果没有房子,谈婚论嫁、子女上学都会受到歧视
记者注意到,公众不愿意租房住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从现实情况来看,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意义,已经大大超出了房子本身。在中国,“房子”被赋予了在外人看来超乎想象的社会意义。对这个观点,43.7%的公众表示了极大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住房不仅仅是一处钢筋水泥构筑的私人空间,更是普通人对生活的期望和机会。
数据显示,72.1%的受访者认为,“婚姻及家庭幸福”是附着在住房上的最大意义。“有房”,无论是在征婚广告上还是在谈婚论嫁时,几乎都与“幸福”紧密相连。
58.4%的人认为,“户口信息”是住房的又一大意义。在一些城市,有了房子才能落户口,落了户口才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城市,否则便会一直被“外地人”的“阴影”笼罩着。“租房会有许多麻烦――派出所会找你麻烦,居委会会找你麻烦,孩子上学也会有麻烦。”有人在接受调查后这样留言。
的确,“子女的上学机会”(57.2%)也是不得不买房的理由。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广泛推行就近入学,所以房子(户口)在什么区域,对于子女是否能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外地人都有切身体会:不论是白领还是蓝领,如果户口不在北京,如果不买房,子女的教育都会受到影响。
据《中国青年报》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