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牌仪式
11日,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和国家安全社区促进中心专家来到济南,正式为槐荫区授牌“国家级安全区”。继2006年该区青年公园社区成为大陆首家国际安全社区之后,槐荫区又成我国首个“国家级安全区”。
“安全社区”对不少地方的人来说还是个新概念,在槐荫却早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是一项囊括了生产安全、居家安全、社会安全等在内的综合性创建活动,旨在更新群众的安全理念,创新群众的生活方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安全稳定。槐荫区牢固树立大安全观,把可能影响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的因素,全部纳入到安全社区的创建范畴。坚持预防为主,做好事前预防,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也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从2002年起,槐荫区就紧紧围绕“安全、健康、和谐”的总体目标,开展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六年来,他们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六条准则和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坚持政府推动,整合社区资源,从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居家安全入手,在全区广泛开展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2006年3月1日,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国际安全社区;2007年9月4日,槐荫区青年公园、营市街两街道成为首批全国安全社区;2008年1月7日至14日,槐荫区振兴街等10个街道通过了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的评定验收。全区85%的办镇达到国家安全社区评定标准,远远超出了安全区评定标准中75%的要求。
走进位于营市街办事处的营东小学,凡是孩子们容易磕着碰着的地方都细心地做了防护:地面和台阶铺着塑料地毯,篮球架、旗杆座、橱窗下角等包了海绵垫,水池边缘修成了圆角。4年3班的刘彤、赵耀小朋友对记者说:“我们每周有1次安全课,还让回家后跟大人讲。”在槐荫,64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部开展了这样的校园安全促进项目。
校园安全促进项目只是槐荫区开展的13个安全促进项目之一。槐荫区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坚持定期开展中期评价和基线调查,加强了考核评价和检查督导。按照“诊断→干预→评估→再诊断”的持续改进理念,槐荫区整合过半的区直部门和社区资源,组建了跨部门协作的综合创建机构,开展了交通、消防、社会治安、居家安全、老年人安全等13类173项安全促进项目,15万社区居民从中受益。
在2007年的济南特大暴雨灾害中,槐荫区的棚户区里未塌一间房、未伤一个人。干部群众由衷感慨:应急管理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安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开始创建安全社区以来,槐荫区共修订完善区级各类应急救援分预案33套,办镇子预案182套,村居、企业应急预案900余套,形成了三级联动响应的应急体系。针对各项预案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火灾、地震逃生等各类各级应急演练300余次。
在安全区创建过程中,财政并不富裕的槐荫区,投资500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安全信息指挥中心,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区、办镇、村居、企业四级安全培训和防患体系。两年来,近3000名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近10万名农民工和新上岗人员、3.6万中小学生接受了培训。
安全社区的创建,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社区居民的生活,从少吃咸、多喝水到“十分钟基本医疗圈”,从“一居一交警”、“爱心门铃”到每个工商户都配上小型灭火器,基本形成了无缝隙覆盖、以人为本、群众参与、邻里守望的“安全文化”。
“为群众办实事,最基本的是尽力保障他们安全、健康的权利。安全社区的创建,是我们‘民生至上,民安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槐荫区委书记朱玉臣说。调查显示,通过安全社区创建,槐荫区共排查整改各类危险源13000余处,全区连续3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连续3年保持零纪录,意外死亡人数在市内各区县中连续4年保持最低。居民对社区安全的满意度由2005年的60%上升到了85%。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持续干预不断改进的过程,创建永无止境。国家首个安全区创建成功后,槐荫区计划,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充实综合性的跨界组织,完善工作机制,传播社区安全理念,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安全与国际社区安全接轨,力争在1-2年内创建成为国际安全区。
编辑:admin